规范建筑垃圾重视养老服务
昨日,高明城区秀丽河边上,虽然树立了警示牌,但现场堆放了不少建筑垃圾。/佛山日报记者麦志华摄
二月到,春意闹。元宵佳节刚结束,高明又到一年一度的“两会”时。昨日,政协高明区第九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开幕,政协委员们纷纷结合自身实际,提出各类建议:建筑垃圾的处理、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解决、基层文化建设及学生放学时交通安全等。不少建议都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
这一系列民生问题,不仅是政协委员们所关心的,也寄托着各界民众的期待。如何广纳良言,让高明百姓生活得更幸福,考验着政府的智慧和魄力。
市民不愿去倾倒?收集点太偏!
●委员建议
中心城区设置
若干收集点
建筑垃圾的监管处理是政协会议热议的焦点。高明区政协常委谭伟雄建议,今后要规范并细化建筑垃圾的管理条例;加大宣传力度,形成人人尊章守法的良好意识;创新手段,提高管理水平;设置建筑垃圾收集点,指定专门的清运队伍;对建筑垃圾进行分类,循环利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加大对城市管理执法队伍的投入等。
比如说在收集点的设置上,谭伟雄表示要在中心城区内划分若干个区域,设置若干个收集点,为一些零散的修建单位和个人提供建筑垃圾的堆放场所,设立专门的清运队伍定时清运。“如果收集点设置在太偏远的位置,市民肯定不愿意去倾倒。”谭伟雄说。
而在建筑垃圾的循环利用上,谭伟雄则建议高明区可将西江新城已征的鱼塘、低洼地及一些废弃矿山场作为填埋建筑垃圾的地方。“有了建筑垃圾堆放点,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出路,从根本上杜绝乱丢乱弃行为。”
●现状调查
城区闲置地随处
可见建筑垃圾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高明城市建设加速及市民修建房不断增多,渣土、竹木、混凝土、砂浆等建筑垃圾也急剧增加,其监管处理不到位导致其变得“无处安家”。
目前,荷城街道的不少闲置地块、城郊结合部等地区成建筑垃圾“重灾区”,到处可见建筑垃圾。“现在不知道建筑垃圾堆放在哪好,只好自己选空地倾倒。”昨日,开着拖拉机在荷城街道祥富路倾倒建筑垃圾的黄树斌告诉佛山日报记者。
记者昨日采访了解到,目前高明城区的祥福路旁、华阳市场背后的河涌边、秀丽河边等地,随处可见影响环境的建筑垃圾。
在靠河江片区的秀丽河边上看到,虽然相关部门已设立了“严禁倾倒垃圾”等警示牌,可建筑垃圾仍到处都是,一条长近百米的建筑垃圾长廊中,多数是砖头、木板等建筑垃圾,同时也夹杂着一些生活垃圾。
而在其对面的空地上,同样堆放着不少建筑垃圾。“河边的建筑垃圾天天在增多,几乎连路都没得走了。”在秀丽河边种菜的梁姨说,这些建筑垃圾的存在,不仅严重影响河堤景观,同时也带来异味和滋生蚊虫。
●场外连线
新的建筑垃圾收集
点将在近期确定
面对如今中心城区建筑垃圾“无处安家”的现象,高明区环境运输和城市管理局城市管理科相关负责人严富文表示,此前设置在泰华路的建筑填埋场受地方所限,目前处于饱和状态。
严富文说到建筑垃圾的处理问题时,表示很头疼。他说,目前除要加强执法清理力度外,必须先解决建筑垃圾的安置问题。“新的填埋场已在寻找,但可能需要一段时间。”
据悉,建筑垃圾填埋场不仅需要比较大的空地,还要方便市民倾倒,不然难起到作用。严富文表示,新的建筑垃圾收集点将在近期确定。
养老靠子女?模式单一须改变!
●委员建议
引入社会力量
拓展养老服务
对于养老的问题,高明区政协委员、民盟高明总支部副主委梁伟新提交了《关于重视高明人口老龄化,加强养老体系建设的建议》,提出各种建议。
梁伟新认为,在如今“1+2+4”的模式越来越普遍的社会环境下,养老不可能单靠家庭成员完全负担,建议政府加大对社会养老保险的投入力度,创新社区服务机制,加大对老人的帮扶力度,并引导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养老事业中。
同时,要进一步探索养老新模式。“例如引入"社工+义工+护工"的服务形式,向居家养老的家庭提供更为全面的服务。”梁伟新说。同时,建议分步骤把社区服务中心打造成为一个融医疗、服务、娱乐为一体的多功能养老场所。
此外,梁伟新表示应进一步搭建养老产业的投资平台,推动养老体系建设。梁伟新说,还要落实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的优惠政策,并在合适的时机向低收入老年人群发放养老服务专项补贴。
针对农村养老,他建议需要政府部门不断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逐步消除城乡之间社会养老保险的多元结构问题。
●现状调查
养老
多数靠自己和子女
针对委员们热议的养老问题,记者采访了家住城区竹园路的杜二女。这位70多岁的独居老人,没有子女,与丈夫离婚后独自生活在一间10平方米左右的杂物房里。
"居家养老"的工作人员大概每星期会过来三次,帮我打扫一下卫生,聊聊天。”不过工作人员的帮助毕竟短暂,平时煮饭买菜,看病就医等,都得靠自己“搞掂”,而杜二女的收入,除了政府补贴的320元之外,剩下的就靠自己捡破烂帮补。
“有政府和街坊的关心,虽然生活也没问题,但如果有更多服务就更好了。”杜二女希望政府能够在医疗及日常生活上给予更多帮助,例如可提供娱乐平台丰富生活。
相比杜婆婆,今年65岁的邓事英虽然还有老伴和子女相伴,但仍有顾虑。“老伴下半身残废30年了,平时除了退休金外,还得依靠两个女儿的资助,一旦发生什么大事,肯定比较麻烦。”邓事英希望政府能够提供更多的养老服务,一方面让老年人过得好,另一方面也可以减轻年轻人的负担。
事实上,老龄化带来的问题正日益凸显。据统计显示,高明区2010年常住人口中,60岁以上老年人所占比例为9.7%,高明区的人口已接近老龄化。同时,高明区老年人养老模式相对单一,主要还是得靠家庭成员供养及自身劳动。这种情况在农村更为明显。
如何让老年人物质生活有基本的保障,同时给予情感上和心灵上的更多关爱,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场外连线
今年计划引入
民办养老机构
对此,高明区社工部相关科室人员表示,目前高明区养老服务主要还是以政府为主导,并由政府来组织服务,例如通过福利机构,福利院、老人院等形式,还有通过“居家养老”服务来为老人家提供服务。
“例如居家养老服务,大约有30名工作人员分组定点服务老人,大概有90名,提供日常的家居清理、买菜煮饭和聊天慰藉等服务。”负责人表示,该项服务也覆盖到农村地区,但由于农村地区老人家较多,而服务覆盖面有限,因此养老服务仍有欠缺。
对于政协委员的建议,区社工部也表示目前有计划在今年通过引入社会力量来丰富养老服务内容。“例如引入一些民办机构,提供更多服务形式和内容,同时覆盖更广的地区。”该负责人同时还表示,政府还将学习其它区的经验,推广平安钟等养老服务。